现代人的脊柱,
尤其是颈椎,
堪称全身最“卷”的打工仔。
它不仅得稳稳扛住你约5公斤重的脑袋,
还要时刻响应你低头刷手机、
探头看电脑的每一个指令,
长期处于过劳状态。
你以为的头痛、手麻、眩晕,
甚至一些难以根治的内科问题,
背后都可能是它在“喊累”。
在广东祈福医院国医馆,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用四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:很多疾病的根源,就出在这段被忽略的“顶梁柱”身上。
01
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的医者之路,始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。少年时期,他亲眼目睹母亲因病瘫痪在床,自己却无能为力。"正是那份至亲的痛苦,让我立下了从医济世的宏愿。"1977年,他如愿进入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工作,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。
凭借着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,他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李有余,跟班学习三年,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。但他并不满足于此,后又先后师从针刀第一代传人刘星教授、岭南飞针秦敏教授进修学习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。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,为他日后独创"经络松解疏通术"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为患者把脉)
02
历经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与思考,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——从脊柱入手,调理全身疾病。他解释道:"人体就像一棵大树,脊柱是树干,四肢是树枝,脏腑是树叶。树干出了问题,树枝和树叶怎能不受影响?许多患者常年就医却效果不佳,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病根。"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,他独创的"经络松解疏通术"专注于深层筋膜治疗,通过特殊针具精准作用于骨膜与肌肉之间的粘连处,松解筋膜痉挛,恢复气血通畅。这一疗法体现了他"调气血、通经络、平阴阳"的九字治疗原则。
(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往期针灸图)
凭借这一独特疗法,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在诊治各类复杂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位患者是70多岁的退休产科医生陈奶奶(化姓)。她深受膝关节疼痛困扰十余年,上楼梯困难,行走不超过百米。多年间,尝试过封闭、抽积液、打玻璃酸钠等多种治疗,但症状未能得到有效缓解。
经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详细诊断,通过脉象和体格检查,发现其病根其实在腰椎第3-4节段的筋膜粘连压迫神经所致。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严格按照九字原则制定治疗方案:先调气血,运用毫针在腰膝部位穴位施针,改善局部气血循环;再通经络,使用特制针具精准松解腰椎病变部位的深筋膜粘连,解除对神经的压迫;后在膝关节周围进行拔罐治疗,平衡阴阳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,陈奶奶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能力得到改善,日常生活及外出活动也更加便利。"如今她每年能外出旅游五六次!"出于感激和信任,陈奶奶陆续介绍了同村多位患者前来就诊。
还有一位脑梗后伴有脑萎缩情况的张姨(化姓),初诊时全身乏力、行动受限,生活自理存在一定困难。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在治疗中综合运用“醒脑开窍”针刺法选取特定穴位调和气血,结合“经络松解术”处理颈肩及核心肌群筋膜张力,并配合中药整体调理。一段时间后,张姨在肢体活动、耐力及日常生活自理方面均取得一定进步,生活质量大幅提升。
03
作为曾任三甲中医院科主任的老专家,对于年轻医师的培养,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。他常说,成为一名好中医,需要具备三大核心素质:吃苦耐劳的精神、领悟经典的悟性,以及最为重要的——良好的人品与沟通能力。“你医术再高,如果说话硬邦邦、不会共情,患者怎么会信任你?没有信任,又何谈疗效?”这是他最常对年轻医生们说的话。
这份对“为医先为人”的坚持,也体现在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自己的身体力行中。虽已年过六旬,他仍毫无退休之念,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扎根于临床一线和教学传承。“医学这条路,没有终点,活到老,就要学到老。”他微笑着说,“你看许多八九十岁的老先生还在出门诊,年龄从来不是限制,真正重要的是你对自己这份事业的热爱与积淀。”
清晨的祈福湖畔,周智敏副主任中医师的身影准时出现。这位拥有四十余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,虽已65岁,却依然精神矍铄,每日清晨五时便起身锻炼,八时准时应诊。他步伐稳健,目光炯炯,准备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一天的患者,继续用他那双妙手,为更多人打通健康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