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生完孩子第14天,和婆婆吵了一架,
我索性离家出走,那天风很大”
“月子期间我拒绝婆家探望,
怕闹离婚的老公来抢孩子”
“工作时我可以hold住数百人的大会
当妈后我hold不住一个宝宝,我很崩溃”
成为母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
坐月子却是让许多女人伤心的特殊经历。
所幸,广东祈福医院产后康复中心
成为她们的避风港
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
让我们一起走进3位宝妈客户的真实故事……


主人公:燕燕(化名)
月子离家出走,老公做出这个决定后我答应回家
产后出院回家,燕燕坐在床上,看着窗外的树在风中飘摇,眼泪莫名其妙地流了下来。孩子白天睡大觉,晚上特精神,燕燕跟着熬,睡在隔壁房里的丈夫永远不会起身帮忙;婆婆坚持给宝宝“蜡烛包”,说这样腿才能长直;非要给宝宝喂广东凉茶,说是去胎毒;每天炖各种油腻的汤,不喝就说奶水不够……燕燕说这些都是陋习,可丈夫说“我妈带大过两个孩子,有经验”。月子第14天,婆婆理直气壮地说她不会当妈,燕燕跟她吵一架,披上外套便离家出走,2月的寒风吹得她直哆嗦。

原本无动于衷的丈夫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,即使月子已过半,也立即拨通祈福产后康复中心的电话,急切咨询月子房及套餐服务,得知不用再在家里坐月子,燕燕答应回家,在中心的紧急协调下第二天入住备用月子房。她身体极为虚弱,走路需搀扶,脸色蜡黄,情绪低落,频繁流泪,几乎不愿与人交流。中心邀请名中医为她把脉诊断、做中医调理,并配合产康训练;安排心理咨询师每日查房疏导,瑜伽、插花课转移注意力、缓解焦虑情绪;婆婆和丈夫来探望时,中心经理张秀芳带领护理团队亲自指导育儿经,帮助摒弃陋习。燕燕气血逐渐恢复,情绪好转,安心度过月子期。

主人公:小薇(化名)
月子期,我拒绝婆家任何人来看孩子
张秀芳经理指出,产后康复中心不只是简单的产后休憩驿站,更承担医疗风险防火墙、科学育儿启蒙站、甚至是家庭关系调解室的多重社会功能。她提醒:“月子期不仅是女性身体恢复的关键时刻,也是夫妻矛盾、婆媳冲突的高发期,在育儿问题上即便是高知家庭也难以幸免矛盾。”
宝妈小薇便是典型例子,作为北京人,她对广州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不适应,而在广州某医院工作的婆婆则凭借自己的专业背景,对孕育问题有强烈掌控欲,孕期时家中就鸡飞狗跳,小夫妻一度扬言要离婚。孩子一出生,小薇便选择入住祈福产后康复中心,拒绝丈夫和婆婆探访,怕婆家抢走孩子,而婆家人则每日在中心门外等待。针对这种情况,除照顾好母婴,中心还提供家庭调解服务,心理咨询师分别和小薇及婆婆丈夫进行沟通,缓解双方紧张情绪。婆婆逐渐意识到,自己虽专业,但在照顾儿媳时忽略了情感需求;小薇也尝试理解婆家的好意,答应丈夫和婆婆来看孩子。家庭矛盾化解,两夫妻也不再将离婚挂在嘴边。

主人公:Amy(化名)
专业的事应交给专业的人来做
如果说燕燕的眼泪折射出传统坐月子的情感困境,小薇的戒备心映射着代际育儿的认知鸿沟,那么当新生儿突发疾病、产妇遭遇急性乳腺炎时,那些深夜焦灼的身影,才真正揭示了“坐月子”温情面纱下的难点——即便入住月子中心,如果没有专业医疗护航,一旦母婴出现紧急情况,也只能辗转救治,产后母婴都非常虚弱,其中的曲折和奔波可想而知。
商界铁娘子Amy就深有感触,她是一名企业创始人,原以为高价位即代表专业保障,大宝出生时入住了深圳一家高端月子中心,中心环境、服务都很好,但缺乏有医疗背景的专业护理团队。每周只是退休医生查房1次;所谓“英式育儿体系”,不过是月嫂经短期培训学习的碎片知识。月子期间宝宝发烧、自己则遭遇哺乳期乳腺炎,月子中心都无法处理,多次往返医院把她折腾得身心疲惫。 当二胎来临时,Amy建立起清晰的筛选标准:优先考虑医疗级月子机构,便选择了祈福产后康复中心。此次入住验证了她的判断:当二宝出现过敏性湿疹时,儿科医生及时处理,避免病情恶化。这种医疗级响应让她感慨:“专业的事终究要交给真正专业的体系来做。”

张秀芳介绍,医养级产后康复中心的核心优势在于“专业”,除了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由资深医生、护士和产后恢复专家组成的团队,能够随时待命为宝妈和宝宝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支持和护理。

据悉,依托三甲医院广东祈福医院的医疗资源,祈福产后康复中心入住率持续保持高位,2025年7月前的房间已差不多订罄。中心拥有一支专业护理团队,月嫂均获国家育婴师认证,24小时值守,依托三甲医院资源,建立24小时全天候医疗体系,由“岭南名医”、妇产科特聘专家蒋春林和儿科专家张又祥领衔医疗团队,包括中医师、执业护士、营养师、产康师及美容师等,为母婴量身定制健康方案,并确保母婴在特殊情况时及时获得专业救治。成立一年来,已服务近500名客户,成为湾区母婴护理机构的新典范。